如果你最近关注中国政策动向,可能会频繁听到一个词——“反内卷”。从外卖骑手到快递小哥,从新能源汽车到光伏产业,一场以“反内卷”为名的经济变革正在全面展开。海外观察者可能一头雾水,但这三个字背后,正隐藏着理解中国经济转型与未来投资机会的关键密码。
何为内卷?想象一个电影院的场景:起初所有人都舒适地坐着观影,视野清晰,体验愉悦。突然,前排一人站起以求更好视野,后方观众被迫相继站立,最终全场观众都踮着脚尖勉强观看。每个人都比原来更累,视野却未见改善——这就是内卷的生动写照:付出加倍努力,整体效益却不升反降。
这种“电影院困境”正在中国经济多个领域真实上演。光伏产业堪称典型:中国光伏技术原本全球领先,但在各地政府大力扶持下,产能急剧扩张,企业陷入残酷价格战。产品价格一度跌破成本线,导致众多企业亏损经营。一个有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,竟沦为“越努力越亏钱”的困局。
快递行业同样如此。依托电商蓬勃发展,本应利润丰厚的快递业,因恶性价格战陷入单件运费仅几毛钱的窘境。快递员顶风冒雨送货上门,企业却难以盈利,甚至贴钱运营。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“卷”到极致:数百家企业混战,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小鹏等主流品牌纷纷降价,许多企业实际上是在亏本卖车。
最令人咋舌的是外卖行业的“补贴大战”。京东近期入局外卖市场,推出零佣金、百亿补贴、高薪挖角等组合拳。美团立即以补贴应战,阿里也不甘示弱加入混战。最疯狂时期,用户不仅免费用餐,甚至还能“赚钱”。但这种狂欢不可持续:平台烧钱要求商家分摊成本,商家参与则亏损,不参与则流失订单;骑手待遇被压缩,食品质量下降;消费者形成降价预期,进一步加剧通缩压力。
这场席卷多个行业的“内卷风暴”背后,有着深刻的结构性成因。首先是地方政府间的GDP竞赛:各地将光伏、新能源等朝阳产业作为政绩工程,通过土地、补贴、政策优惠等方式过度扶持,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。其次是资本逐利性:大量热钱涌入热门赛道,创业者靠“画大饼”就能获得投资,无需考虑短期盈利。第三是市场调节机制失灵:亏损企业因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得以存活,扭曲了正常市场竞争。最后是外部环境剧变:贸易战和关税战导致海外需求萎缩,已建产能转向内销,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。
内卷带来的通货紧缩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。2025年初中国CPI一度为负,7月仍零增长,这如同人体体温持续下降至35度以下——是危险的信号。健康经济体需要2%-3%的温和通胀,而通缩会引发恶性循环:价格战压缩企业利润→企业裁员降本→居民收入下降→消费需求萎缩→企业进一步降价。这种螺旋式下降一旦形成,仅靠市场力量难以打破。
中国政府对此有清醒认识。从2025年3月开始,CPI已从-0.7%逐步回升至7月的0%,虽仍脆弱但已显现改善迹象。这并非中国首次应对内卷危机:2015年钢铁、煤炭等行业曾经历连续45个月的PPI负增长,通过供给侧改革成功扭转困局。当前政府推行的“反内卷”政策,本质上是一场升级版的供给侧改革,其核心包含三重战略意图:
第一重:打破“囚徒困境”。政府通过引导行业协同、设立价格底线、规范竞争行为等方式,防止理性个体决策导致集体非理性结果。这好比调解两家相互压价的餐厅,帮助它们回到都能盈利的均衡价格。
第二重:提升发展质量。反内卷不是反对竞争,而是反对低水平恶性竞争。政策引导资源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,推动产业价值重构。
第三重:重塑分配机制。通过规范平台抽成比例、保障劳动者权益、强化消费者保护等措施,重建产业链各环节的合理利益分配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对投资者而言,理解反内卷政策至关重要。这波政策调整将催生四类投资机会:行业龙头整合红利(市场份额向优质企业集中)、技术创新溢价(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)、消费升级机遇(产品质量和服务体验成为核心竞争力)以及新业态培育(差异化商业模式获得发展空间)。
反内卷不仅是一项调控政策,更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哲学转变:中国正在从追求增长速度转向提升发展质量,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。这场静默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基本面,也将重新定义未来的投资逻辑。理解这一转变的投资者,很可能在2025年及以后的资本市场中获得先机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