砸窗英雄的锦旗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13 小时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浙江温州
阅读: 481 评论: 0
那夜,K1373次列车在金华境内悄然“搁浅”,如同一尾脱水的巨鱼瘫卧于铁轨之上。车厢骤然断电,空调停止了呼吸,黑暗与闷热交织着迅速膨胀,将数百名乘客封存在这移动的铁皮蒸笼里。温度计上的刻度已逼近39℃,而车厢内的热浪却毫无顾忌地往上翻腾——这狭小空间,俨然成了人间炼狱。

就在汗水浸透衣衫、喘息变成奢侈之际,一位黑衣小伙的沉默突然被打破。只见他操起不知何处寻来的坚硬物件,对准密封的车窗奋力一砸——"哗啦"!沉闷的碎裂声竟如天籁般响彻车厢。新鲜空气裹着夜晚的微凉汹涌灌入,沉闷得令人窒息的空气瞬间被撕裂。霎时间,近乎凝滞的车厢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,如同沉闷太久的雷声终于炸响。

然而当列车最终蹒跚驶入金华站,迎接这位砸窗者的并非感激,却是几名神情严肃的工作人员。他被径直带离了欢呼未歇的车厢——纵然后来铁路方面轻描淡写地解释,不过是“批评教育”后便放行,可这“宽大处理”的凉意,倒比车厢里灌进来的夜风更刺人肌骨。

细究起来,这位黑衣青年何尝不是一尊无冕的守护神?在铁皮围成的滚烫牢笼里,老人额头的汗珠已凝成浑浊的溪流,孩子细弱的哭声在热浪中飘摇欲熄,人群的焦躁如无声的火焰舔舐着秩序。整整三个小时,我们翘首以盼的“铁老大”救兵始终杳然。预案何在?应急供水何在?对中暑昏厥者那套承诺过的紧急处置方案,又归于何处?只余下铁一般沉默的规则屏障,横亘在求生本能之前。

那奋臂砸窗的一刻,岂止是击碎玻璃?他分明凿穿了某种陈腐的铁幕。车窗为何非得是密封的铜墙铁壁?应急通风的冗余设计,莫非只是纸上的海市蜃楼?更不必说那理论上应“随时待命”的备用电源了。这砸窗之举,正是法律条文里明明白白写着的“紧急避险”——《刑法》第二十一条赫然在目:为公共利益或人身安全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,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,何罪之有?

可悲的是,满车厢几百人,最终只有这一位青年,他的手臂穿透了习惯性的沉默与畏惧,完成了那关键的一击。这权利本是我们生而携带的护身符,然而太多时候,它竟在袖口深处生锈蒙尘,直至险情酿成苦果,才追悔莫及。

列车最终平安抵站,铁路方面庆幸地宣称“无人员伤亡”。不妨深想一层:若无那破窗引入的一线生机,这“平安”二字,恐怕早已被高温熔解蒸腾,变成一场难以收拾的灾难。这小伙子的铁拳,何尝不是替铁路部门自身挡下了一场责任风暴?甚至可以说,他这一砸,倒为这庞大系统敲响了一记关于安全短板的警钟。

因此,与其将他“请”下车厢进行“教育”,倒真该备下一面锦旗。锦旗不必华丽,只需绣上几行朴素的真相:
“赠:通风抢险急先锋,  
破格(窗)救人真楷模。  
——全体蒸友敬赠”

一面锦旗,既表彰了孤勇,也讽刺了麻木;既铭记了求生本能,更应映照出某些系统失灵的窘态。它该挂在站前最显眼处,让后来者知晓:在规则与生命的天平前,那勇敢的一击,从来值得最高的礼敬——而不是冰冷的训诫。

下次若有列车再不幸成为铁皮蒸笼,但愿乘客们不必全靠自身胆识破局。或许,在每节车厢的应急箱里,除了一成不变的锤子,还能醒目地多备一面折叠整齐、象征求生许可的锦旗?毕竟有时候,救命的许可比工具更稀缺。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评论0
手机版|小黑屋|浙公网安备 33038302330605号|龙港论坛 |浙ICP备19040956号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 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回复 列表 顶部